作者:杨丽萍(格莱珉中国中心经理)
在中国的农村,妇女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虽说也不至于是大话不敢言,大门不敢迈,大钱不敢花,丈夫不敢怒的境界。但总也不可能是只手遮天、一人扛一家的样子。涉及到借钱这等家庭大事的时候,哪怕仅仅只是为了单纯的男性自尊也该是男人出面。
在云南大理,富滇银行和格莱珉中国联手推出“富格贷”,这样一个不用抵押和担保,贷女不贷男,贷穷不贷富的项目宣传进村的时候,让这些谨慎了一辈子的妇女内心是如何的惴惴不安,此等“出格”之事,别说主动去打听,见着那些进村宣传的人都得躲远点,谁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套路”。而咱们今天的女主人公也是这群惴惴妇女中的一员,想知其如何华丽“逆袭”,且听咱细细道来。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被围观的,在先生邑千辛万苦组成第一小组进行培训的时候也是“万众瞩目”的,这些围观的人群除了那些时时嬉笑不止的男社员外,还有一些若即若离的女社员,每次第一小组开培训会的时候总有这样一个阿姨手持彝族绣品在一旁观望。小组第一次培训时她大约离小组成员3米的距离,到小组结束培训时她作为旁观者已经差不多和小组成员坐到一起。每次培训结束后或者是在村里遇到都会约阿姨一起来参加项目,她刚开始都是这样拒绝“我不敢参加,不敢贷款,每个星期还一次,我怕自己还不了,我一个妇女哪里有挣钱的本事”。
等第一小组培训结束的时候(大约一个星期),第N次又约她的时候,她说道:“我还是害怕,不过你们培训的时候说了可以不借2万的,你们帮我算算如果我借1万每个周需要还多少”。在向其解释清楚了1万元的还款详情后她依然很犹豫,每周200多元对于一个家庭主妇来说无异于一笔天文数字。

每周一次的中心会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小组完成了小组认证,又盛装打扮到太邑办公室开户,正式拥有了自己的银行账户,工作人员也将她们的贷款亲自带到村里发放到她们手里,小组成员欢欢喜喜的将刚到手的贷款换成猪、换成牛开始热火朝天的干起来。在这段时间内,第一小组从培训到放款,从犹豫到投入生产都成了这个50多户人家小村落的议论焦点,显然第一小组的壮举为这些尚在犹豫的人做了很好的榜样示范。
在第一小组放款不久后,这位从开始就一直围观的阿姨终于下定决心也要尝试着参加项目了,在其正式参加项目之前和家里开了家庭会议,把自己的想法和丈夫及子女进行协商,也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当我们再次和这位阿姨打交道的时候已经是她决定参加且积极的约了几个同行者了。当然,后来的故事我们大家都大致有了轮廓。阿姨的小组于8月11日拿到贷款,阿姨最终决定贷款1万元。
在放款的前一日,阿姨和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先借了6000元,购买了42只小鸡(7元/只)和6只猪(660元/只),还有饲料若干。42只鸡中有2只鸡很不幸的在运输的途中死亡,其余的40只鸡在3个月后被阿姨陆续卖出,每只鸡70元至100元不等,卖鸡大概有2800元收入。6只猪在5个月后陆续上市(最小的养了近7个月),每只1800-2200元不等,卖猪收入约12000元。上述全部收入扣除其购买成本,大约赚到3000元。而截至3月3日,阿姨还款29周,还本金5800元,即阿姨在本贷款周期内还有一定的发展时间。
除了经济上有所收入外,参加项目对阿姨的另一个影响也许更加重要。作为第一组的陪同者和第二组的发起人。阿姨被选举为第二组的组长和中心的副主任,在中心主任因事不能继续担任主任的情况下副主任成了整个中心的主任。后来中心发展到7个小组(35位会员),阿姨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一直不断的成长。在12月17日,和整个中心成员一起组织了第三中心的会员日活动,同时作为中心代表去邀请村里领导和村民参加。
现在村子原来的党员活动中心成了先生邑富格贷项目的会员中心,会员们每个星期二中午1点45准时在这里召开她们的中心会议。在中心会议上她们不仅归还每周本息,同时和中心经理,同其余会员一起学习商讨六条公约和其余的知识。
这在以前也许是不可想象的,党员活动室作为村子的“政治中心”,一般这些妇女是难以靠近的,特别是贫困的妇女,所谓的“政治生活”和她们似乎是绝缘的,她们永远在这个大社群的边缘游离,甚至不敢在公共场合大声言论,怕说错话而被笑话。现在当她们每周可以有一个时间聚集在中心,即便是一言不发也已经是一种比较大的进步了。
在先生邑中心中,有的会员仅仅只是贷款1000元,她每周拿着21元去参加会议还本息,这也许就是项目的魅力吧,她们会觉得这样的平台能够她们开心,能让她们得到尊重。
会员还是那些终日围着锅边转的妇女,也许还是“转出去苦,转进来磨”的日子,但是参加项目会让她们也有一些其他的见闻和想法。拥抱金融界不可接触者,让信贷成为媒介去改变一群人的生活状态。